7月27日券商配资,周日,下午。笔者窝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咖啡屋里翻看徐霞客《滇游日记》时,手机弹出讯息,美国《旅行与旅游世界》杂志刊发文章称,旅居在中国悄然走红,云南成为首选目的地。
古与今,中与外,纸墨与数字,对云南的无尽畅想,在咖香中形成奇妙的互文。
一
旅居云南“第一人”
时间拨回1638年,徐霞客经胜境关进入云南。
“徐霞客游历云南时间长达一年零九个月,云南是他除老家江苏江阴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省份,其足迹遍及云南曲靖、昆明、玉溪、大理、丽江等10个州市的46个县。”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、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、云南徐霞客研究会会长陈庆江介绍,60余万字的《徐霞客游记》,其中《滇游日记》篇幅达25万字,占全书总字数的40%左右,可见“徐霞客对云南情有独钟”。
玉龙雪山徐俊摄
现在看来,这怎么不算明朝版的旅居呢?
他在《滇游日记》里写丽江玉龙雪山“雪幕其顶,云气郁勃,未睹晶莹”,称昆明滇池“青蒲偃水,高柳潆堤,天然绝胜”,观大理茈碧湖“湖中鱼舠泛泛,茸草新蒲,点琼飞翠,有不尽苍茫、无边潋滟之意”,评腾冲“城南居市甚盛,城中所无。而此城又迤西所无,真乃极边第一城”……
热门景点一一光顾,他还顺便给后世的研学游打了样:考察金沙江、怒江、澜沧江等云南六大江河,写下了科学名篇《溯江纪源》。
云南野生菌李奕遥摄
他热爱美食,品尝云南野生菌时,写下“菌中之珍品,为鸡菱、树蛾、白生香覃等”。在丽江木府,面对木增土司设下的宴席,他惊叹“大肴八十品,罗列甚远,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”。他也热爱花草虫兽,《滇游日记》中,茶花、马缨花、兰花、西番菊、菩提树、龙女树等奇花异木,以及虎、鹿、猿、金线鱼等珍稀动物随处可见,展现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。
更动人的是他对人文的好奇。在大理三月街,他看到“千骑交集,男女杂沓,交臂不辨”,便蹲在摊位前记录“十三省物无不至,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”。
387年后的今天,这种美好有了现代化的表达——始于山水、归于烟火。
洱海杨继培摄
穿越数百年风雨,徐霞客笔下的云南山川风物,早已闻名于世,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(旅居)目的地。
二
不辜负任何一位“徐霞客”
“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”,这句话无数次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游记中。也许,我们每个人内心,都住着一位“徐霞客”。
正如美国《旅行与旅游世界》杂志所说,旅居游客激增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全球趋势,即向可持续旅游发展,游客寻求更具沉浸感、社区参与感的体验。
2025年上半年,云南共接待280.3万旅居游客,同比增长45.4%。旅居游客在云南人均停留91天,同比延长11天。这些数据为文章的另一个观点提供了佐证——中国旅居呈现爆发式增长,云南成为首选目的地。
文章最后表示,随着越来越多人寻求避暑,云南正成为长期、气候适应型旅游的热门选择,这为全球旅游趋势的新纪元奠定基础。答案也许就藏在云南的气候中——夏季常年平均气温21.9℃,成为躲避酷暑的“自然空调”;冬季常年平均气温10.7℃,是逃离寒冷的“天然温室”。
告庄西双景旅游小镇杨峥摄
实际上,云南旅居升级的背后,是既打“天赋牌”,也练“组合拳”。2024年出台的《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》,明确提出建设不少于3000个重点旅居村,发展康养、研学、文体、养老等新业态。2025年6月印发实施的《云南省旅居发展正负面清单》,首次系统化界定旅居发展的路径与边界,护航旅居云南可持续发展。
更关键的是,云南始终将“人”视为旅居产业的核心资产。在阿者科村,65户村民自主运营旅游公司,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支持;在大理,旅居客变身品牌传播者,大理日渐成为在全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旅居目的地、诗意栖居地之一;六郎城探索群众领薪金、分股金、挣现金、获奖金、收租金模式,共享旅居“新收益”。这种“政府搭台、村民唱戏、游客共舞”的机制,让旅居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,而成为一场充满温度的“多向奔赴”。
云南旅居的升级,本质是将“他乡”变为“吾乡”,不辜负任何一位“徐霞客”。
三
和徐霞客感受同一个云南
“桃花流水,不出人间,云影苔痕,自成岁月。”
在徐霞客笔下,云南越是美好,越能品出他“愿久居此,惜不可得”的遗憾。而今天的旅居者,正在享受着时代对这份遗憾的“补偿”——现代交通、通信与旅居配套设施,让体验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变得触手可及。
大理的苍洱之游徐霞客并未尽兴,留下了“苍山洱海未了之兴”的遗叹。如今,瑞典人帕特里克长居大理,他经营有机农场,通过直播分享农耕技术,还带着父亲体验挤牛奶、洱海漫步、逛大理集市。村民互助让其感受到归属感,直言:“在大理,我是老乡,不是老外。”
因足疾恶化与交通阻隔,徐霞客放弃南下计划,云县也成为他的“转身之地”。如今,来自湖南的小伙傅小伟已在云县旅居3年多,他喜欢在晚饭后,跟随人群吹着晚风,漫步于三河六岸之间,感受这座小城独特的魅力。他追寻茶香而来,把徐霞客笔下的“普茶”(普洱茶)变成日常生活的滋味。
因深入傣族聚居区时语言不通,徐霞客曾三日未进食,幸得傣族老妇赠予竹筒饭脱困。如今,来自上海的陈家韵,在德宏芒市品尝过傣族菠萝饭、景颇族手抓饭之后,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和包容。从早年喜爱冒险到现在偏爱温暖宁静,德宏成了她和家人颐养天年的理想地。
“久居于此”的愿望,还需要生活、工作的可持续性来支撑。越来越多的“数字游民”将目光投向云南,36岁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崔阳从北京辞职后,在昆明以每月2500元的租金租下一套公寓,通过远程接单和自媒体运营,月收入稳定在1.5万元左右。他表示,昆明丰富的咖啡馆、菜市场和城市公园,让他在工作之余能充分享受生活。
沙溪古镇玉津桥苏金泉摄
乌飞兔走、时光荏苒,今天的旅居者还能和徐霞客感受同一个云南吗?
自然的治愈力始终未变。徐霞客在除夕夜独坐鸡足山万峰深处,写下“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”,如今的旅居者在大理才村码头晨跑,看苍山云雾翻涌时,同样会生出“胜却人间无数”的感叹。
文化的包容性愈发鲜活。徐霞客在保山怒江西岸的傣族干栏民居中,主人邀其“坐竹栏上饮酒”,如今有了更多生动的画面:在沙溪古镇,白族奶奶会教旅居的年轻人绣扎染;在诺邓古村,外来的咖啡店主会跟着村民学做火腿。
更重要的是时间的“慢特质”。徐霞客在云南可谓“日行十里,遇佳处则停”,这种“慢”恰是当代人逃离都市的核心诉求。在普洱的茶山民宿里,旅居者会花一下午学泡茶;在沙溪的玉津桥头,他们会和村民聊天到日落——这种“不被时间追赶”的状态,徐霞客懂,旅居云南的人也懂。
土瓜冲村资料图
徐霞客用脚步证明“云南值得探索”,而旅居者用日子证明“云南值得生活”。变的是方式,不变的是云南对人的召唤。
今天,读徐霞客的《滇游日记》,总能体会其字里行间藏着一些“未完成的感叹”。那就让他的“未尽之旅”,在旅居者的日子里延续吧。
云南日报-云新闻出品
记者:陈创业
一审:张海燕
终审:谢炜券商配资
维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